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八大生態脆弱區造成約2000億元經濟損失
瀏覽次數:2326發布日期:2008-10-31
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八大生態脆弱區造成約2000億元經濟損失
沙塵暴、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澇災害等各種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八大生態脆弱區造成約2000多億元經濟損失,自然災害損失率年均遞增9%,普遍高于這些生態脆弱區的GDP增速。
由環保部編制的《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下稱《綱要》)近日出臺。《綱要》顯示,我國是世界上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zui大、脆弱生態類型zui多、生態脆弱性表現zui明顯的國家之一。生態脆弱區不僅是目前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相對落后和貧困人口比例較大的區域,也是環境監管薄弱的地區。
“這些地區是zui需要保護和改善的地區,涉及全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環保部總工程師、原國家環??偩稚鷳B司司長萬本太對《*財經日報》說。
生態脆弱區也稱生態交錯區(Ecotone),是指兩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交界過渡的區域。這些交界過渡區域的生態環境條件與兩個不同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有明顯區別,具有系統抗干擾能力弱、對氣候變化敏感等基本特征。
根據《綱要》,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南方丘陵區、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及東部沿海水陸交接地區,行政區域涉及黑龍江、內蒙古等21個省區市,包括東北林草交錯生態脆弱區、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西南巖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西南山地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青藏高原復合侵蝕生態脆弱區和沿海水陸交接帶生態脆弱區。
《綱要》顯示,我國各類沙漠化土地60%以上分布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農牧交錯區。目前,該區中度以上退沙化面積已占草地總面積的53.6%,并已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沙塵源區。2005年全國貧困人口2365萬,其中95%以上分布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老少邊窮地區。
據《綱要》分析,造成我國生態脆弱區生態退化、自然環境脆弱的原因,除生態本底脆弱外,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是直接成因。我國環境污染損失約占GDP的3%~8%,生態破壞約占GDP的6%~7%。
《綱要》稱,2009~2020年,我國將對生態脆弱區40%以上適宜治理的土地進行不同程度治理,重點對八大生態脆弱區中的19個重點區域進行分區規劃建設。
在資金投入上,國家將繼續實施生態建設項目向脆弱區傾斜政策,建立有利于脆弱區生態保護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以改變地區間的既得利益格局,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